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染发带来的展现自我的表达方式,古往今来都是人们的永恒渴望。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发色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也逐渐变得多元。

     如今,染发的形式多样,因为有一次性使用染色剂,人们只需要将染色剂喷到头发上,就可以像更换每一季衣橱一样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颜色;也可以为了找一个顶级的明星御用染发师染发而大排长队;染发产品和信息也唾手可得。

     就中国市场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染发市场年销费总额为不足1亿元,到2000年时已经飙升至90亿元。到2010年,中国染发市场年消费总额达到200亿人民币以上。与此同时染发行业还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长,已然成为美容、护发业中最强劲的一匹黑马。短短的几十年间,染发市场形成了独立而庞大的市场产业链。据专家预计,今后的5年,我国染发人口的增长速度还将远远高于 全球平均水平,染发剂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染发的历史

1)染发的历史源远流长

染发并不是最近才开始产生的技术,早在4000年前人类就开始染发。从古埃及的法老墓出土的一些文献上发现了当年人们已经开始染发的证据。那时候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派人去美洲寻找草药,结果带来许多能用于染色的植物。据维多利亚.谢罗(Victoria Sherrow)的《美发百科全书——一段文化历史》中描述,历史学家从罗马时代起已经发现了数百份染发秘方:想染成灰色?不如尝试一下灰烬、煮沸的胡桃壳和蚯蚓的混合剂。喜欢颜色更深一些?用同样煮沸的胡桃壳加上烧焦的鸡蛋、大葱和水蛭就行了。同时,用浸过醋的铅皮梳子梳头可以使一些深色的残留剂附着在头发上,重复使用时间久了就会在头发上留下更多铅盐,使发色更深。

中国文献有记载的最早的染发历史人物,是2000多年前的新始祖王莽。王莽68岁时册立淑女史氏为皇后,当时他已是满头白发,为了掩盖自己的老态,他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都染黑。汉书《王莽传》中如此描述:“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

 

270年代的朋克风将染发风普及

     朋克风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并迅速席卷全球,其表演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点缀舞台的荧光色绚丽发型了。朋克的手都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非常高调狂野。如英国朋克歌手大卫波伊被称为“火红头发的Glam巨星”,当时他留着“火红”的短发,剔掉眉毛,衣服绚烂多彩到光怪陆离,乃至浓重的情色成份,他扮演的Ziggy在舞台上穿着挑逗的衣服唱歌,和吉它手模拟口交和性爱动作……令世界为之疯狂,随后群起而效仿。于是,上色快,染发鲜艳、价格便宜的化学染发开始出现并流行。在这个时期,纽约的TishSnooky姐妹创办了Manic Panic(美国哥特朋克彩妆品牌),这是纽约街头首家能生产世界上最知名染发剂的小型店面。

 

390年代起明星推波助澜

1991年是朋克风尚最具突破性的一年,绚丽的霓虹色发束开始突破中规中矩的界限,人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凌乱随意的摇滚风格和狂野不羁的街头造型。在1994年时,由Claire Danes(克莱尔?丹尼斯,美国女演员,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毕业,曾于1997年被《人物》杂志评选为全球50最美女人之一)在美剧《我的幸福生活》(曾获艾美奖提名)中所扮演的一个生活艰苦的的年轻人Angela Chas,就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了红色。这一抢眼的造型引得无数爱美女性纷纷效仿。到了90年代晚期,彩色秀发的风潮曾一度白热化。时尚名流们开始将他们的头发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美国传奇女子R&B团体的成员T-Boz就曾以明亮的酒红色发型在《No Scrubs》这首歌的音乐录影带中高调出镜。在她这一举动后不久,美国著名Ska-Punk风格No Doubt乐队的主唱Gwen Stefani再度展现了自己大胆前卫的创意,她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了亮丽的粉色和青蓝色。

 

 

2 染发产品的变迁

普通人早就对染发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年轻时就开始学习和实践改变自己的发色。

尽管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古时候就有人使用过氧化氢,但确切来说,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用过氧化氢这种化学物质,能有效除去发干上的色素,把头发漂成淡黄色。区别于过氧化氢对头发的迅速漂白作用,1867年,德国的化学家奥古斯特.霍夫曼在漂白剂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他合成了一种叫做PPD(苯二胺)的分子。PPD是无色的,当和其他一些化学混合物发生反应时,它会形成一个强色的调色板。跟其他失败的化学物质相比,PPD成功的关键是它足够微小,能顺利渗透像纺织纤维那样的物质,在其内部重新组合出颜色,而不是仅仅附着于表面。一夜之间,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一令人惊叹的科学发明能制造出怎样神奇的效果。

一百多年前,欧莱雅创始人欧仁·舒莱尔的科学研究创制出第一款安全染发剂:这是美丽产业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想要染发的女士们奉上了她们迫切需求的方法。

1) 欧仁·舒莱尔的革命

   假发在18世纪的法国盛行一时。路易十六统治时期,200名假发制造商在巴黎成立行业协会(当时被认为是“发型艺术家”)了。协会成员兢兢业业,用最时尚的发型满足社会精英的需求。但是,随着法国革命的爆发,这一流行趋势消失了。十九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对染发剂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了一种迅速发展的社会现象:女士们希望看起来更加自然,但是却受到了白发的困扰。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就出现了几种染发产品,但是皮肤敏感的使用者却产生了过敏反应。法国的卫生协会和医生们都禁止人们再使用这些产品。

   40多年后,如何创造一种安全染发剂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女士们仍继续使用祖传秘方来染白发。然而,欧仁·舒莱尔——这位巴黎的年轻化学学生——决心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染发方法。舒莱尔在上化学课时就对染发剂产生了兴趣,毕业后,他成为一位药剂师的助手,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辞掉工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研究自己的染发产品。他的前老板并不看好他,警告他说染发剂“未来的市场非常有限”。

     1907年,欧仁·舒莱尔用矿物盐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安全染发剂——“LAuréale”,并开始向巴黎的美发师推销这一产品,并很快取得了成功。利用严格的研究方法,舒莱尔掀开了美丽产业的新篇章——女士们可以安全有效地染发了,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欧莱雅的历史中,舒莱尔创立公司时的观念一直都是集团的核心。许多里程碑式的染发剂产品和发明见证了集团的历史,并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成功。1920年,业界发明了首个漂彩配方(先漂白再将颜色深入发干),不同于以往仅把颜色涂在表面。

 

2)伊卡璐和威娜推出沙龙染发剂

20世纪30年代,正当新一波电影明星在大银幕上大紫大红时,伊卡璐和威娜推出了旗下的沙龙染发剂。配合1933年威娜的无尘漂粉Blondor系列,让每一个女性都变成她们自己心目中的珍.哈露(Jean Harlow)或梅.蕙丝(Mae West)

就染发剂而言,人们最关心的是安全性和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发企业都相互竞争,希望成为第一个推出安全、防过敏染发产品的公司。前美发师,现今已经90高龄的露丝.坎南(Rose Cannan)回忆说:“我记得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威娜的产品。”

 

31950年代表家庭染发装备诞生

   “过去染发使用的都是液体药剂,”坎南解释说,“它们会顺着头皮流下来,无论对于消费者体验和沙龙操作的染发技师都非常棘手,这种状况在膏状染色剂发明之后改善了不少,由此可见这是多么伟大的进步啊!”至于发色挑彩方面,当时则还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个年代,去沙龙染发头上都会紧紧戴一个专门设计的透明塑料帽,然后用上好的钩针固定住,染发师会拨开被帽子包住的头发,从中抽出一撮来看效果,这纯粹是凭猜测在工作。”她说。产品使用的灵活性依旧很关键,当时的女性都不愿意人家知道自己的头发是染过的,20世纪50年代所推出的家庭染发装备满足了她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她们能用这些产品,私下在家里操作,将头发染黑来掩盖白发,或是提亮发色,使自己有更多发色选择,而再不用担心牧师的反对,不用顾忌那些认为染发是“低等阶级”的人的眼光。

 

4)美发师和科学家共绘色彩梦想

 

20世纪70年代闪亮的朋克造型到今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朋克回顾展,以及

2013MOSCHINOFENDI芬迪秀场上主导的朋克发型;从桑德拉.罗德斯最原始的彩色假发到杰西.J和蕾哈娜大胆的纯彩色假发,不管时尚界如何风云变幻,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发师和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帮助我们实现那些最野性的梦幻色彩。而且,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如何用50种发色改变头发变白的情况。

 

3 头发色彩的心理隐喻

女人该把头发染成什么颜色?红色、金色、棕色、栗色、甚至绿色或者白色?什么样的发色令女性更有吸引力?这是人们一直在关注且十分有趣的问题。人们希望尝试那种特立独行的发色,如红发、金发或者白发,因为影视作品中的那些主角便是以这种形象名垂青史的。

1 红发——激情+诱惑+邪恶

人们常在电影作品中看到女主角以一头红发示人,于是发出慨叹:哇,那个红发女郎!如斯嘉丽约翰逊在《复仇者联盟》里扮演的顶着红发的“黑寡妇”,用卓越的智慧与骄人身手,关闭了外星入侵地球的大门;在《罗拉快跑》中, 为拯救男友而一次次在街头奔跑的罗拉,就像一个滚动的火球,一头红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第五元素”,米拉·乔沃维奇成了吕克·贝松剧本里的一个奇迹,片中的莉露的“红”无疑为整部电影添加了一抹跃动的亮色,白色紧身服与白皮肤,将如血的发丝称托得格外亮丽;鱼肉百姓的红心皇后在蒂姆·波顿的电影里长出了鲜红的发色,海伦娜·伯翰·卡特在片中被拗成任何一种卡通造型,红发、细眉、白皮肤、蓝眼皮、心状唇,演绎出“邪恶”的意味来。

 

2 金发——性感+高贵+扎眼

  当红发长时间统治时尚界,受到提香以及后来像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提(Dante Gabrial Rosetti) 等前拉斐尔派艺术家追捧的时候,金发很少受到关注。这多半是因为圣经里在伊甸园引诱亚当的夏娃常被人们描述为一名金发女子,所以在中世纪,把头发染成金色是会被罗马天主教领袖定罪的。

  直到19世纪的美国,金发才算勉强和虚荣、不道德这些概念划清界限。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女人们私下里寻找最完美的金色染发剂。20世纪50年代,从伊卡璐广告所使用的那个设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清教徒式的态度首次有了转变:伊卡璐广告牌上写着“金发可以带给你更多的乐趣吗?”

  当玛丽莲·梦露的热门电影《绅士爱美人》上映以后,金发女孩确实被认为更美丽时尚,至于是不是天生金发并不重要,只需消费者能感受金发所带来的乐趣。

  Blondie在美国是个专门形容金发美女的词。在美国,每个男人都希望遇见Blondie;流行文化的不少作品都以金发美女为题,除了 1953年《绅士喜爱金发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还有洛?史都华红极一时的专辑《金发女郎更有趣》(Blondes Have More Fun),以及多伦多的金发女郎乐队(Platinum Blonde),其成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四个人扎眼的金发和发型。性感金发美女是男人心目中的“尤物”。金色的头发格外的亮眼,让你能够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万人迷”的称号当之无愧!

 

3 白发——魔力+冷艳+决绝

无论是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中的“白发魔女”练霓裳还是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中的白发主编米兰达,你都可以看到白色头发所带来的冲击力。头顶白发的角色不仅具有“魔性”,并且性格类似利刃,闪着不怒自威的冷艳光芒,是具有power的另类形象。

 

虽然对于发色的偏爱可能更多地是由个人特质以及文化差异所决定的。但是不同的发色之间,还是会激发微妙的心理差异。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斯瓦米(Viren Swami)和巴瑞(Seishin Barrett)在大伦敦地区(伦敦市及周边一些地区)进行了两项研究,试图评价发色到底会对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把研究结果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上。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一位女性分别染成不同的发色(金、棕、红),去几家不同的夜总会就坐,接着研究者统计了接近这位女性的男性的次数。结果发现接近金发女郎的人,的确比接近棕发或红发女郎的人多;而在第二项研究中,126名男志愿者需要观看同一位女性不同发色的照片,接着被试们需要就以下10个方面对她进行评价:外貌吸引力、性关系混乱程度、智力水平、内向性、神经质、可接近性、工作能力(competency)、自大、需要关怀的程度和情绪化程度。

结果表明,棕发女性在外貌吸引力、智力水平、能力和自大程度方面比其他两种发色的女性得分更高;在可接近程度上比红发女性得分高。而金发女性在需要关怀程度上比其他两种发色的女性得分高。至于红发女性,则在情绪化程度上比其他两种发色的女性得分高。这似乎印证了红发给人“火爆”的印象。在性关系混乱程度、内向程度和神经质程度的评价上,三种发色的女性得分没有明显差异。

关于头发颜色的更迭,发色专家Josh Wood认为:“我认为不光是从一个时代去促进了色彩的发展,为什么70年代色彩会蓬勃发展,可能是因为在五六十年代因为经济原因人们的生活不如意,积攒了很多压抑的情绪,在某个时刻爆发。朋克就是在那个时代用激进的方式表达情绪的方法。在每一个时期,当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色彩都是很好的发泄方式。”

 (本文已经刊发于《周末画报》)

 

话题:



0

推荐

肖练

肖练

3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大学任教,时尚流行文化专栏作者。

文章